欢迎登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简介
发布日期:2014-10-31 14:11   

 中心建设发展历程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以实践教学方式为本科生实施工程教育,同时能够辐射本地区其他高校,并面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的教学组织。
1949年建校之初,学校成立校实习工厂,后改称金工实习基地,主要承担机械类专业的金工实习教学。1998年,完成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论证并获教育部批准,得到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的支持,成为大连理工大学子项目的执行单位,开始全面建设工程训练中心。1999年3月学校将原金工实习基地和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厂整合,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并确定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对象由原来的只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扩充为面向本科各专业学生,同时作为本地区的培训中心还接纳外校学生的实习训练,并面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实践教学领域从单纯提供金工实习,扩展为提供全面的工程训练。规模由原来2100平方米扩大到万余平方米。实现了规模扩张和功能转型。 
2002年,在学校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的推动下,工程训练中心设立大学生机械创新中心,成为学校创新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目前,工程训练中心面积11800平方米,教学设备近千台,面向29个专业开出实验实训项目84项,仪器实验设备总值2778万元。每年实验实训人时数达到42万。
近五年,工程训练中心人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1项,1门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程,4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获得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并于年底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总体情况
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按模块化设计,分为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材料成形工艺基础、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电子工艺基础及机电综合创新实践六个部分。中心的实训实验教学内容分为5个层次,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贯通四年本科培养全过程。
中心开设实践教学项目84个计436学时,为全校大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教学服务。目前覆盖本校17个院系29个专业;年度总教学工作量45万人时数;并建有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1、 本校工程训练教学情况    工程训练是中心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面向全校各本科专业各年级。每天可同时接纳360名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年接待学生实验实训教学能力约3600人。以集中实习方式为主,学校教务处统一编制实习教学计划,基本保持全年均衡运行。根据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不同,分别开出1周、2周、3周和5周等不同类型的工程训练课程菜单。
近三年平均每年接纳本校17个院系29个专业的79~80个标准班约2300人实习。2005年完成教学本校学生工程训练教学量为293760人时。详见附表2-2。
2、 外校工程训练教学情况   每年对外接纳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大连交通大学等7所院校的学生来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年均在620人,合77650人时的实习。

以上两项总计完成年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任务为 371410人时数/年。

3、 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   工程训练中心为机械学院本科教学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目前为4个实验共48学时,年均12个班380人,18240人时数/年。
4、 生产实习   工程训练中心为机械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生产实习教学,每年12个班380人,40学时,合15200人时数/年。
5、 本科生毕业设计 近五年平均41人/年,16周,26240人时数/年。
6、 机械创新实践班 面向全校招生,二年制,16学分,30人/班,12080
人时数/年。
7、 研究生课题研究实验   近三年平均80人/年,8500人时数/年。
以上诸项合计:总教学工作量45.1万人时数/年。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高度重视在实训教学技术方面的改进,努力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论证总体建设方案开始,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即“设备与当前工业主流一致,技术与当前先进水平看齐”和“经济上合理,教学上实用”的原则,切实保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技术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内容手段上具有一定的的前瞻性。
 1、 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建成了覆盖全中心的教学局域网络,实现了网上教学管理,包括学生网上选课、网上学习、教学文件及学生成绩的网上传送。还国内率先实现了数控机床的远程监控和程序传输,使关于工程训练教学的网络制造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成了1个工程训练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和5间与设在工程训练实习现场的多媒体教室和两间共有100台机位的计算机教室。
新编制了17种工程训练网上辅助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配备了117种,总长度达4070分钟的电化教学录像资料。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提高了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受到了学生和教师们的欢迎和支持。尤其是在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和开放性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 重点引进数控技术装备。 五年来,以先进制造技术模块建设为重点,通过世行贷款项目、“211”建设项目和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购置了42台数控机床,其中包括国内首次引进的最先进的FMS-50柔性制造教学训练系统,以及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工业机器人等,使中心的硬件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3、抓好设备仪器的教学能力配套性。按照每班32人标准建制,合理分组,科学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使配置设备的数量与教学环节设计相适应,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同时,根据“注重学生综合工艺能力培养”的原则,来考虑教学设备种类数量的配套性。例如,已建成的特种加工(电加工)实训模块配置了4台电火花成型机、4台线切割机和一台小孔加工机,形成较好的配套能力。在此平台上进行电加工工艺综合训练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该模块的建设水平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4、充分利用学科的仪器设备资源,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将院系的优势学科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引入到工程训练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前沿,扩大视野,体验先进,增强信心。包括拥有最新技术的混粉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高技术含量的五轴加工中心、进口高精度慢丝线切割机床、虚拟仪器测试技术实验台等12台,设备资产合计730万元。在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形成资源共享的同时,拉近了工程训练实践课程与专业教学和学科研究的距离。      
5、建成国内领先的环境与环保技术模块。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对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应当成为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为此,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国内高校第一个工程训练环境环保实验教学模块,以面向广大非环境专业的本科学生为主。该模块使用面积270平米,包括水、气、尘、噪声四大方面的典型污染及其监测治理技术实验,完全自行设计,自主研制,融入了大量的环境学院师生的科研成果,教学水平居国内领先。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中心以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注重以学生为主既要考虑到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考虑促进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工程训练内容的全面改革使这一教学主导思想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例的增加,部分实验采用开放型实验方案,对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改变了以往注重教师讲解详细,学生被动接受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代之以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习的时间严格控制在较高的比例上(国内先进指标),做到“时间上留有余地,空间上有足够场所,机制上有充分自由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中心重视工程训练考核方法的改革,紧扣创新型人才培养大目标,与新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中心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根据工程训练课程的特点,实行多模式考核方法。例如,对基础阶段的两周型实训课程考核,采取实习报告和基本操作为主的考核模式;对提高阶段的后三周型实训课程考核,则以创新设计性作品制作及工艺综合分析报告为主的方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实行多元素成绩构成方法。在认真研究工程训练特殊性和学生教育学心理的基础上,以预习检查、随机提问、讨论发言、操作水平、作品质量、实习报告质量以及实习工作态度等多元素构成每一模块的分成绩,由全部规定参加的实训模块课程分成绩综合出最终成绩。体现了考核成绩的合理性。
编制了具有工程训练中心特色的实习考核分项成绩单(册),每张成绩单上有成绩统计分布曲线。有效控制了教师给成绩标准不稳定的现象,同时为教学质量分析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此作法受到诸多国内兄弟院校同行的高度评价。
 信息平台
为适应新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校院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工程训练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平台的建设。已完成中心教学管理局域网络、中心自主网站的构建,初步实现了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并形成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
1、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局域网络
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心采用一次总体规划策略,自行设计并建设了教学科研局域网。该局域网通过光纤与校园网/Internet网接驳,自主覆盖全中心6幢教学建筑共12000平米、7个光纤收发器、17个交换机,目前有196个桌面终端。为实现中心网络信息化教学构建了一个科学、实用的硬件平台。
该局域网络对中心的教学、科研及运行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目前,中心的多媒体教学(例如CAD/CAM教学、数控技术培训)、教学信息发布、学生选课、教学文件传送(学生成绩、员工考勤等)都在该网上运行。
2、依托中心局域网络,建设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网站,www.xlzx.dlut.edu.cn。网站设有“新闻消息”、“教学与管理”、“中心概况”、“资源环境”、“创新实践”和“交流园地”等一级栏目,和“教学文件”、“教学通知”、“教学资源”、“教学改革”、“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科研服务”、“机械设计大赛”、“留言板”等多个二级或三级栏目。其中,“教学资源”是容量最大的栏目,已挂有多种工程训练教学课件供师生使用;“创新实践”是最活跃的栏目,受到大学生的高度关注。
中心网站吸收在校优秀大学生参加管理,组织落实,政策落实,保证了动态维护和日常更新,有较高的点击率。
3、实现了数控机床远程教学
以数控技术为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模块是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和内容建设的重点。为此,学校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数控机床,目前中心的数控设备有34台。作为必修科目,所有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都要求熟悉数控技术。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不同数控系统的通讯接口功能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数控机床编程异地传送和远程教学功能。
4、开发工程训练教学课件
自主开发并已上网的工程训练教学课件17种,建立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
《工程训练实习概论》
《电加工基础知识介绍》
《机械切削工艺基础》
《机电一体化培训设备》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
《热处理》
《钣焊工程训练》
《冲天炉熔炼》
《CNC精雕雕刻系统》
《三座标测量机》
《DC-3000数字式投影测量仪》
《金属工艺学(冷加工)》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自动编程加工技术》
《电子工艺基础》
《消失模铸造技术》
《激光加工》
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一、 获教学成果奖13项:
1.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程耿东等,2001 
2.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程耿东等,2005
3.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关慧贞等,2001
4. 教育部机械设计课指委: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梁延德等,2004
5.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双渠道、三结合、多模式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冯林等,2004  
6.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示范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梁延德等,2005
7.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沈宏书等,2004 
8.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设计为牵引的教学模式,董惠敏等,2004
9.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工程的机械原理实践教学体系,董惠敏等,2003
10.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梁延德等,2003
11. 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条龙体系的研究,邢玉生等,2003
12. 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工程训练中推进创新实践教学,杨晶等,2002
13. 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开创数控加工技术实习训练课程,梁延德等,2000
二、获优秀教材、优秀课件奖6项
1. 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冯辛安 关慧贞等,2002
2. 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CAD/CAM技术》,欧宗瑛 副主编,2003
3. 辽宁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机床课程设计CAI课件》,关慧贞等,2001

4. 辽宁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液压传动CAI素材库》,姜秀萍 王欣等,2001

5. 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关慧贞等,2003

6. 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三等奖:《液压传动与控制》,屈福政 王欣等,2003

三、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奖51项:  
1. 全国第一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一等奖 “机械式自动节水水龙 头”(2004,南昌)
2. 全国第一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二等奖 “蚯蚓式爬行器”(2004,南昌)
3. CCTV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优秀奖,2002年,北京
4. CCTV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三等奖,2003年,北京
5. CCTV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最佳创意奖,2003年,北京
6. CCTV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优秀奖,2004年,北京 
7. 全国第一届高校创意组合模型大赛一等奖,“CIMS组合模型”,2002,上海
8. 首届中国青年机电一体化技术竞赛优胜奖,2004,北京  
9. 全国第一届高校创意组合模型大赛优秀奖,“高层消防车”,2002,上海
10. 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机械式自动节水水龙头”,2004,阜新
11. 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蚯蚓式爬行机器人”,2004,阜新
12. 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移动式多手机器人”2004,阜新
13. 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硬币分选机”,2004,阜新
14. 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机器鱼”,2004,阜新
15. 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三等奖, “自动打蜡机”,2004,阜新
16. 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三等奖, “中医诊脉仪”,2004,阜新
17. 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蠕动式管道爬行器”,2003,大连
18. 第一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肌电控制手指”,2002,沈阳
19. 第一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五足爬壁机器人”,2002,沈阳
20. 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手动收球投球训练机器人” ,2003,大连
21. 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机械式自动节水水龙头”,2004,阜新
22. 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蚯蚓式爬行机器人”,2004,阜新
23.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千分表式球杆仪”,2005,鞍山
24.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筷子整理机”,2005,鞍山
25.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羽毛球发球机”,2006,沈阳
26.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一等奖 “防侧翻轮椅”,2006,沈阳
27. 第一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啸马”,2002,沈阳
28. 第一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遥控小车”,2002,沈阳
29. 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转塔式立体仓库” ,2003,大连
30. 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超视距控制多功能车” ,2003,大连 
31. 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移动式多手机器人”,2004,阜新
32. 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硬币分选机”,2004,阜新
33. 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自动打蜡机”,2004,阜新
34. 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中医诊脉仪”,2004,阜新
35. 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机器鱼”,2004,阜新
36.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机械式汽车轮胎自动补气装置”,2005,鞍山
37.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智能乒乓球收集车”,2005,鞍山
38.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爬绳机器人”,2005,鞍山
39.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机械式刷瓶器”,2005,鞍山
40.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机械式普通台式炉具的意外熄火机械保护装置”,2005,鞍山
41. 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爬壁机器人” ,2003,大连
42.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仿生机械手臂”,2005,鞍山
43.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机器手”,2005,沈阳
44.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自动翻书器”,2005,沈阳
45.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爱心鼠标”,2005,沈阳
46.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等奖 “多功能健身器”,2005,沈阳
47. 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三等奖 “八足昆虫机器人” ,2003,大连
48. 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三等奖 “自动刷瓶器”,2005,鞍山
49.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三等奖 “羽毛球训练机器人”,2005,沈阳
50.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三等奖 “自动餐盘清洗机”,2005,沈阳
51. 第五届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三等奖 “自动翻页器”,2005,沈阳
四、 正式出版教材8部:
1、 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数控技术》,杨有君,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9
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冯辛安,关慧贞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3.《工程训练教程-机械类报告分册》梁延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
4、《工程训练教程-非机械类报告分册》梁延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
5、《机电一体化气动技术实验》梁延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
6、《测试技术实验教程》苗华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
7、《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教程》苗华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
8、《PLC可编程控制器实验教程》苗华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
 
五、编写校内使用教材及实验实习指导书28种
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验指导书上、下册》(2000.6)
2. 《机床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教程》          (2001.2)
3. 《磨削加工指导书》                    (2001.4)
4. 《刨削加工指导书》                    (2001.4)
5. 《数控冲床程序编制指导书》           (2001.11)
6. 《铣削加工指导书》                   (2001.12)
7. 《车削加工指导书》                   (2001.12) 
8. 《焊接训练指导书》                   (2001.12)
9. 《钳工训练指导书》                   (2002.12)
10. 《锻造训练指导书》                  (2001.12)
11. 《特种加工训练指导书》              (2002.12)
12. 《电火花成型机工程训练指导书14》    (2002.10)
13. 《CK6145数控车床加工实习指导书》    (2002.11)
14. 《塑料真空成型训练指导书 》         (2002.12)
15.《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工程训练指导书》  (2002.12)
16.《数控冲训练指导书》                 (2002.12)
17.《压力加工训练指导书》               (2002.12)
18.《加工中心训练指导书》               (2002.12)
19. 《工业机器人训练指导书》            (2002. 2)
20. 《机械类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2003.2)
21. 《CAD/CAM工艺训练指导书》           (2003.4)
22. 《三坐标测量机指导书》              (2003.11)
23.《数控车削训练指导书(一)》         (2003.12)
24.《数控车削训练指导书(二)》         (2003.12)
25.《数控铣削训练指导书(一)》         (2003.12)
26.《数控铣削训练指导书(二)》         (2003.12)
27. 《二维测量仪训练指导书》           (2003.10)
28. 《激光雕刻切割机指导书》            (20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证/社团代码:50001425-7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院2号楼,邮编100037
京ICP备14035175号-1 Copyright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