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探路风电供暖
发布日期:2014-10-11 13:02
风电供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将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今后,国家能源局的风电政策会有大的转向——从生产侧转为消费侧。这是主管部门在不打破现有电力体制下为风电筹谋的一条出路。
2013年3月22日,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关于做好风电清洁供暖工作的通知》,将在北方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风电清洁供暖技术,力争用2-3年时间使风电弃风限电的问题有明显好转。
“2012年,能源局在吉林洮南试点风电供暖后,准备在‘三北’地区大力推广,吉林白城的五六家风电场已提上了日程。”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高虎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
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风电弃风的数据却越来越惨不忍睹。
中国风能协会的结果显示,从2010年至今,我国损失的风电电量和比率逐年上升,2011年损失120多亿千瓦时,2012年翻了将近一番,创纪录达到200亿千瓦时,如按每千瓦时消耗标准煤300克计算,相当于一年间浪费了670万吨煤炭,风电年利用小时数从可研报告中的2000小时下降到2012年的1800多小时,个别省区如吉林则跌到了1400多小时,多数风电企业陷入亏损,进退两难。
中国的风电并网状况让国外专家大为不解——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一,为什么风电上网电量却不足总发电量的2%。
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绞尽了脑汁,近两年频繁以“加急”的口吻多次下发并网消纳文件。这也并非能源局第一次探索风电本地消纳的措施,2010年,在内蒙古的风电直供热电厂厂用电、风火联合运行项目既已上马,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推广存在难度,此次推出风电供暖,力图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基础上,普遍推广。
风电供暖主要是针对我国“三北”地区弃风严重的冬季供热期,此时,为了保证具有民生意义的取暖,煤电供热机组无法停机,风电只能弃发。国家能源局的出发点是,如果风电能够承担冬季供热的重任,就可替代“三北”地区现存的大量小锅炉,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并且,风电制热技术已足够成熟。
在世界范围内,丹麦是风电供暖公认的成功典范,一句“将风变为热水”的口号享誉全球,该国计划在2050年完全脱离化石能源。而国家能源局的“灵感”大多来自丹麦。
吉林白城洮南市是风电供暖的示范地,之所以选择这里,缘于吉林弃风严重、冬季供暖与风电矛盾尖锐,并且洮南存在大量的燃煤小锅炉,风电替代可得到政策支持。吉林乐于接受风电,不仅因为它可减少污染,更为重要的是,替代煤炭还能减少本地的煤炭的对外依存度,2011年,吉林省的煤炭自给率只有40%。
“洮南大唐向阳风电场的示范项目已经证明,风电供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且它没有打破现有的电力体制,可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高虎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长期以来,风电的经济性被广为诟病,这也是风能暂难与煤炭等常规能源抗衡的主要因素,白城洮南项目却在经济性方面可让各方接受。高虎告诉记者,冬季夜间用电低谷期,电价只是白天的一半,供热公司向电网购电可使成本最小化,但使用低谷电仍存在小部分亏损,此时,风电场做出让步,在其减少弃风、电量增发的收益中补贴供热公司,从而达到双赢。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供热公司并未提高终端销售价格,居民在享受风电供暖时,没有多花一分钱。
洮南碧桂园小区的居民是风电供暖的第一个吃螃蟹的群体,他(她)们普遍反映,温度没掉,价格没上。和碧桂园小区居民有同样感受的,还包括洮南市区的其他16.3万户居民。
除了经济可行、技术合理外,由于是向电网购电,风电供暖措施还克服了地域限制。此前,内蒙古自治区的风电直供厂用电示范项目,客观上要求风电场与热电厂距离较近,推广存在困难,风电供暖则利用现有线路,不需增加电网投资。
“随着各种试点项目的成功,今后,国家能源局的风电政策将有大的调整——从生产侧转为消费侧。”高虎说。